一批愛農業、懂技術、善經營的年輕人選擇走向田野,探尋土地和植物的秘密。他們對土地有感情,也有能力讓它變得更肥沃
又是一年春耕時。曾經貧瘠的土地,如今正承載著越來越多年輕的夢想。
目前,**新型職業農民總體規模超過1500萬人,其中不乏愛農業、懂技術、善經營的年輕人。他們有的是“城里娃”,在大學畢業后選擇去農村,探尋土地和植物的秘密,種出綠色有機農產品;有的精通科技,一門心思蹲在田間地頭研究種植技術,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;還有的玩轉產業運營,把農業產業搞得風生水起……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,對土地有感情,也有能力讓它變得更肥沃。他們行走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,躬身實踐,奮力回答兩個問題——“誰來種地”“怎樣種好地”。
“傳承農耕文化,對農民這個職業有自信和底氣”
年前見到石嫣時,她剛剛參加完北京市順義區龍灣屯鎮柳莊戶村的鄉村春晚。經過7年多的發展,她所創立的“分享收獲”農場已經成為當地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持續向外輸出各類有機農產品的同時,還為周邊村落的“老農人”提供了工作崗位,也培養了來自**各地的不少“新農人”。在身邊人眼里,38歲的石嫣不僅僅是學問高的中國人民大學博士、清華大學博士后,更是接地氣、懂種地的“掌柜的”。
談起成立農場的初衷,石嫣坦誠地說,“當初只是為了讓自己和家人吃上有機食物。”7年多來,石嫣采用社區支持農業模式,一直按照自己的節奏穩健發展的“分享收獲”農場從.開始的30戶會員發展到1200余戶,吸引了60余名新老農人在此工作,累計配送蔬菜超過200萬斤,減少化肥用量超過30萬斤。
石嫣介紹說,所謂社區支持農業模式,就是提倡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直接連接,是一種“共擔風險、共享收益”的友好互助模式。生產者在種植過程中采用生態方式種植,不使用任何化肥、農藥、化學添加劑等人工化學合成材料,**種植食物的健康、安全,消費者則需要在種植之初預付生產者一年的生產費用。
不過,這條走有機種植的農業之路并不順利,不**人稱她是“傻博士”,勸她“用點農藥誰又能知道”,生產中的問題更是不斷出現。曾經有合作農戶面對猖獗害蟲忍不住用了一次農藥,石嫣只好要求把那一塊地的菜全部拔掉;即便小心翼翼控制溫度和通風,因為沒有及時打開大棚封口,曾經一中午燒死過一棚西紅柿……但石嫣和團隊始終沒有放棄綠色農業、有機種植的初心。
如今,走進“分享收獲”運營的蔬果大棚,你可能需要躲閃一下正在忙碌授粉的雄蜂,俯下身捧出一抔土,也許會發現一條正在蠕動的小蚯蚓,而且大棚內部像實驗室一樣可以控制光照、濕度與溫度,這些細節都能體現出土壤的健康以及良好的管理。在石嫣看來,“做農業不是攀登珠穆朗瑪,一次登頂就是成功,更像是每**的修行。”
本文轉自人民網,如有侵權請告知本站刪除